Category Archives: 海岸新聞

新街溪出海口地景創作 傳承許厝港捕鰻文化

桃園市長鄭文燦於今(6)日在大園許厝港濕地頒獎表揚於捕鰻漁業設施創意設計大賽獲得金、銀、銅質獎及佳作等7組得獎團隊,並與所有與會貴賓騎乘自行車沿途欣賞得獎作品,同時也由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理事長解說捕鰻人摸黑涉水只為求一家溫飽的辛勞,也感謝市府團隊對於賴以維生的捕鰻苗設施用心經營美化,翻轉鰻苗架之前遭人詬病的形象,成為許厝港濕地的新地標,歡迎遊客前往一睹風采,感受捕鰻文化的獨特魅力。

呂理德局長指出,每年11月至隔年2月是捕鰻人準備大顯身手的時節,他們無畏大雨寒風,順應潮水的漲退,只為了捕捉一尾尾細小且具高經濟價值的鰻魚苗。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厝港捕鰻苗文化逐漸流失,造成許多鰻苗架長年閒置荒廢,為了改善海岸景觀、兼顧漁民生計及保存許厝港捕魚文化,市府自109年起進行鰻苗架的全面普查,以有效管理取代嚴格取締,除了要求設施所有人不得有新(擴)建、維持環境清潔、維持設施完整及美觀等自主管理措施,並加強列管設施巡查,一旦發現無主設施便立即拆除,逐漸恢復成乾淨的海岸樣貌。

呂理德局長強調,由於去(110)年舉辦的許厝港捕鰻漁業設施創意設計大賽廣受各界好評,今(111)年特地延續創作,除了廣邀各大專院校設計團隊,並邀請真正的捕鰻人組隊報名參加,由使用者的角度發揮創作,更能使設施融合捕鰻產業的核心價值,創造出實用美觀兼具的作品。而這次選擇在新街溪出海口進行7座設施的美化,則是希望藉由文化地景的群聚效應,創造出許厝港濕地另一個重要的觀光景點,結合今(111)年 12月即將完工啟用的許厝港自行車景觀大橋,將可串連許厝港濕地與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未來遊客可騎單車或步行穿越2處,將成濱海旅遊新亮點。

海岸管理工程處表示,今年活動總獎金高達新臺幣14萬元,最高獎金為新臺幣5萬元,經過第1階段21組激烈的競圖比賽,篩選出7組進行第2階段創作,最後決選由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創作「穩健的步伐」獲得金質獎的殊榮。該協會邱顯山理事長表示,創作過程中即使天公不作美,依舊無法阻擋創作團隊的靈感與動力,並期望呈現最完美的作品,作品不僅呼應在地意義並考量實用性,打造堅固耐用的捕鰻設施,同時使用海廢再利用材料,符合永續環保的意涵,以繽紛色彩點綴許厝港濕地,象徵一尾尾鰻苗帶來希望,更傳遞豐收和再生的意象。此外,龍華科技大學團隊創作的「收穫鰻滿」獲得大賽銅質獎,學生們表示,第一次接觸捕鰻漁業文化和教授一同討論參與構思,實屬非常難忘的大學經驗,也藉由創作的過程了解到捕鰻人工作的辛苦。第一次參加地景藝術創作,導入在地元素和精神,摸黑創作體驗捕鰻摸黑撈金,深入瞭解當地文化意涵,才精心刻畫出這次作品。

海岸管理工程處說,許厝港濕地橫跨桃園市大園區及觀音區,因周遭河口地形發達,擁有潮間帶、沼澤、沙洲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除了是候鳥南遷北返重要的中繼站,也孕育豐富的生物資源,許厝港濕地也是重要的賞鳥聚點,每年10月到隔年4月主要是冬候鳥,5月到9月是夏候鳥。歡迎大家來許厝港濕地欣賞捕鰻藝術設施並佇足賞鳥,現在正值冬候鳥飛來台灣做客的季節,賞鳥時須保持安靜,只能遠觀鳥類,不可太過近距離觀察,保持適當距離以免驚嚇到鳥類,希望留下賞鳥紀錄與回憶,感受候鳥的無限魅力。

今日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呂理德、立法委員黃世杰秘書陳柏霖、市議員游吾和、桃園市政府農業局專門委員胡淑芬、大園區公所主任秘書林禎坤、大園區里長聯誼會會長林有財(後厝里里長)、大園區圳頭里里長卓榮騰、大園區內海里里長許程睿、大園區北港里里長蔡烱烈、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理事長邱顯山、評比委員開南大學電影與創意媒體學系黃品堯助理教授均共襄盛舉!

「2022候你歸來-許厝港濕地賞鳥節」正式起跑!

2022候你歸來-許厝港濕地賞鳥節活動今(5)日在大園老街溪出海口賞鳥亭盛大登場,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呂理德局長於開幕致詞時表示,去年12月辦理窺見許厝港濕地秘境賞鳥活動,獲得很大的迴響,因此今年擴大辦理規模,特別與桃園市野鳥學會、國巨洋傘文創園區合作,在11月5日至20日活動期間,每週六、日下午1點到5點提供賞鳥導覽解說、闖關遊戲、候鳥地景藝術,多項DIY體驗及繪本說故事課程,並首度在國巨洋傘文創園區內舉辦許厝港濕地特展,展出曾義和老師過去30年來紀錄水鳥的珍貴照片,為許厝港濕地變遷留下歷史見證,請來賞鳥的民眾不用準備器材,只需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讓解說員帶著您一同欣賞這群飛越千里而來的北方嬌客,深入認識這片濕地的美好。

呂理德局長說,許厝港橫跨大園及觀音沿海,因周遭河口地形發達,擁有潮間帶、沼澤、沙洲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是典型的海岸型濕地,剛好位於候鳥南遷北返路線的中間點,是非常重要的能量補給站,被國際鳥盟評為重要野鳥棲地,一年四季幾乎都可賞鳥。但因過去曾長期被非法魚塭占用,以及老街溪出海口嚴重淤沙陸化,生態環境岌岌可危,水鳥造訪數也逐年降低。因此,市府自107年起開始執行許厝港重要濕地整體營造計畫,採取「以鳥為本」的生態工法,成功復育22公頃的濕地面積,每年造訪水鳥數平均達1萬隻,是復育前的2.3倍,成為水鳥濕地樂園。

呂局長強調,為保護許厝港濕地的生態環境,市府在環境清潔及科技監測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成立16支「海岸巡護隊」、6支「環保潛水隊」、3支「環保艦隊」總計約1000位志工投入清除海岸垃圾的行列,海岸垃圾密度從108年每平方公尺6公斤,下降至3公斤,減少1倍的垃圾量。並透過高科技監控設備24小時全天候守護濕地環境,例如設置電子圍籬,具有人臉辨識及位移追蹤功能,如發現有人違規擅闖保護區捕撈野生動物,系統就會自動警示及廣播驅離;並廣設岸際CCTV、濕地水文監測設備、無人機天眼系統、海岸水質自動測站、海象高頻雷達站,運用物聯網技術分別從陸海空全面監控,所有監測數據及攝影畫面都會以網路回傳海岸環境監測科技中心,藉由大數據分析預測環境變化趨勢及評估濕地健康狀況。

呂局長說,大園濱海自行車道全長2.6公里已全部整修完工,大園濱海自行車道最後一個斷點,也將在今年12月老街溪出海口景觀大橋景觀工程完工後全線貫通,正式串聯大園許厝港濕地與草漯沙丘地質公園。同時台61快速道路橋下空間設置許厝港低碳轉運中心預計今年11月動工,未來將能提供汽機車停車位,自行車租賃,以及假日電動巴士接駁等更貼心的服務,也鼓勵遊客以低碳樂活的方式暢遊許厝港。

呂局長表示,本次候鳥季活動特別感謝青年志工及野鳥學會志工的熱情參與,以及國巨洋傘欣業有限公司主動與海管處合作,提供國巨洋傘文創園區地下1樓的藝文展場辦理「2022候你歸來-許厝港濕地特展」,並合作設計開發具有水鳥特色高級洋傘,國巨洋傘公司創立於1984年,工廠就設在大園,也是觀光工廠,李銘智董事長一直秉持永續經營的理念,在材料、生產一路堅持高品質,對友善環境的原則,是非常重視環境永續的成功企業家。

呂局長說,除冬候鳥季外,每年11月至隔年2月也是許厝港捕鰻魚苗的季節,但因時代變遷,捕鰻魚苗文化逐漸流失,鰻魚架長年閒置延伸環境髒亂問題。為保存捕魚文化並顧及漁民生計,市府自109年1月開始展開鰻苗架的全面普查及登記列管,逐漸恢復海岸景觀。去(110)年更舉辦許厝港捕鰻漁業設施創意設計大賽,將鰻苗架大變身,成為許厝港最具代表性的新地標,獲得很大的迴響,今年將再擴大辦理。未來將導入結合生態旅遊的捕鰻苗體驗活動,使捕鰻人在非作業期間增加業外收入,傳承許厝港重要的捕魚文化。

海岸管理工程處表示,本次活動開放民眾於海邊路單側停車,請民眾多加利用並遵守現場工作人員引導。凡成功闖關的民眾可獲贈神秘禮物,有機會抽中水鳥紀念洋傘、唐白鷺、中杓鷸絨毛娃娃等多項好禮。今年最早報到的冬候鳥是太平洋金斑鴴,最愛許厝港的是黑腹濱鷸,再次呼籲大家在賞鳥時必須保持安靜、勿大聲喧嘩,不接觸、不餵食、不可近距離觀察、不使用閃光燈,希望在不干擾的情況下,感受候鳥的無限魅力。

今日出席貴賓包括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呂理德、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副分署長張順勝、立法委員黃世杰服務處秘書陳柏霖、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工程處處長林立昌、桃園市大園區公所課長張弘毅、大園區內海里里長許程睿、大園區圳頭里里長卓榮騰、桃園市大園區內海國民小學校長陳怡璇、社團法人桃園市野鳥學會理事長劉義仁、國巨洋傘文創園區董事長李銘智、桃園市大園區環保協會理事長卓玉珠、桃園市大園區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理事長邱顯山、桃園市大園區內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許忠信、大園家長會長協會創會理事長宋惠君等均出席與會。

新聞發布: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工程處長林立昌0910285161
新聞聯繫: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公共關係室主任鄭一帆0965066105

 

 

擱淺受傷海龜恢復健康,觀音濱海遊憩區成功野放

海管處於 27日下午在觀音濱海遊憩區沙灘野放3個月前受傷擱淺的玳瑁,在新屋蚵間國小85位師生的鼓勵聲中,玳瑁依依不捨的重返大海的懷抱。

這次野放的玳瑁背甲曲線長約32.8公分,是隻年輕的海龜,在小琉球、澎湖、綠島、墾丁與基隆等珊瑚礁密集區皆有牠們的蹤跡。玳瑁的背甲自古以來就具有珠寶的價值,也常為首飾、雕塑等飾品的原料,因此國際上非法捕捉與貿易的狀況猖獗,全球的玳瑁族群量也持續下降中,因此在IUCN玳瑁被列為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種,在我國也為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海洋野生動物。

海管處林立昌處長特別感謝這次參與救援的海保署、第八岸巡隊及海岸巡護志工們,經過Xpark 3個月專業的醫療照護,玳瑁的左前肢傷口已完全恢復,腸胃道異物也已經排空,潛水與覓食行為皆恢復正常,因此決定在今天由中華鯨豚協會協助野放,同時邀請新屋蚵間國小85位師生一起參與,這是非常好的環境教育,讓每個小朋友都能更加珍惜愛護海洋生物,蚵間國小江惠玲校長也特別頒發感謝狀給海管處,肯定海管處對於海洋保育的用心。

海管處呼籲,若發現擱淺或需要救援的鯨豚或海龜,為了自身以及動物的安全,請勿在沒有專業指導下,任意對動物進行處置,應趕快撥打海巡「118」專線或通知本府海岸管理工程處,盡可能提供詳細發現地點、時間及敘述動物狀況,才能讓海保救援網(MARN) 專業團隊能在最短時間內前往救援。

 

里海學堂暨觀新藻礁公民科學家成果展,15日於海螺文化館盛大登場

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工程處今(15)明(16)兩天在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舉辦 「里海學堂暨觀新藻礁公民科學家成果展」,除了展出「里海學堂」2年來的環境教育成果,也推出海洋繪本故事、海洋知識彈珠台等多項互動單元。同時也首度將觀新藻礁公民科學家的生態紀錄分享給所有觀展民眾,藉以提升親海、識海、愛海、護海的公民意識。

海管處林立昌處長說,為了推廣海岸環境教育,海管處全面盤點海岸長期閒置的老舊建物,依其所在位置,結合在地生態人文特色,積極活化成為各類環教場館,例如將觀音海水浴場舊遊客中心轉型變成草漯沙丘地景觀音展示館,永興垃圾場封閉復育後變成藻礁生態環境教室,海巡基地轉成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蚵一哨所轉型成為新屋石滬故事館,並委託當地社區經營管理,其後輔導通過認證成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建構全國最大海洋環境教育生態廊帶,並扶植地方產業,全面推廣生態遊程,實踐里海價值,帶動地方創生。

林立昌處長表示,導覽解說人才的養成,對海岸環境教育的推廣非常重要,因此,為了培育導覽解說人員,海管處於109年籌劃設立里海學堂,不僅是解說人才培育的搖籃,更是環境教育推動的引擎,里海學堂針對不同族群開發教材,陸續開辦「海岸生態解說員菁英班」、「海洋教育親子課程」、「海洋教案師資培訓班」、「深耕校園課程」、「海洋教育遊學」等課程,目前已成功培訓31位海岸生態解說員,在各個環教場域提供優質的的解說服務,同時安排31位種子教師走入校園,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傳授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明年將再規劃推出幼兒環教課程,達成全齡永續的海岸環境教育目標。

林立昌處長強調,環境教育的推廣,必須建構在生態保育的基礎上,因此,海管處自107年3月成立後,便積極投入各項海岸環境保護工作,包括成立「貓頭鷹稽查專案」,讓非法偷排業者無可遁形,廣設岸際CCTV、海岸水質自動監測站、無人偵蒐機隊、海象監測站,全天候24小時監視海岸環境品質。此外,為了維護海岸清潔,除了成立16支海岸巡護隊、6支環保潛水隊,及3支環保艦隊,號召將近1000位志工清除海洋垃圾。同時為了加強保護藻礁,攜手海巡署北部分署設立觀新藻礁保育工作站,增加巡查頻率,輔導保生、永興、永安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藻礁生態保育隊,負起違規糾察的責任,在公私協力下共同守護千年藻礁。

林處長指出,自從103年7月劃設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後,市府經過8年多的不斷努力,總物種數已從劃設前的129種,快速增加至345種,成長2.7倍,並在北緩衝區新發現28群柴山多杯珊瑚,證明觀新藻礁各方完善的保護下,生態正在快速復甦。因此,為了長期觀測紀錄藻礁生態,海管處特別推出海洋公民科學家35小時的培訓課程,安排國際級水下攝影師傳授潮間帶生物拍攝技巧,指導學員進行實地拍攝及紀錄,再將照片上傳至公民科學家網頁平臺,由系統後臺的專家鑑定物種,建置完整的生態資料庫,如今已成功培育出78名公民科學家,上傳365張照片,紀錄到25種生物,成果非常令人振奮,希望藉由本次的成果展,能夠鼓勵更多民眾加入公民科學家的行列,共同來尋找紀錄珍貴可愛的海洋生物。

 

 

「第22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14日首度在桃園隆重登場

「第22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今(14)日起連續兩天在國立中央大學大講堂舉辦,有來自全國的地質公園、國家風景管理處、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夥伴約230人參加本次盛會。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副局長陳增祥於致詞時表示,「草漯沙丘」是典型的海岸沙丘,是台版的撒哈拉沙漠,非常具有保存的價值,109年6月公告指定為桃園首座地質公園,是全臺唯一以海岸沙丘為保護標的的地質公園,也是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網絡會議第一次到桃園舉辦,希望網絡成員能藉此機會分享觀摩、彼此交流,在中央與地方的合作下,增進各個地質公園間的學習成長。

陳副局長表示,桃園海岸總長46公里有4個生態瑰寶,草漯沙丘地質公園、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及新屋蚵間石滬群文化景觀。近年來,市府將開發管制、生態保育、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等面向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以保護海岸自然生態、防止污染、恢復桃園美麗的海岸為目標,追求永續發展。市府更透過跨域合作治理海岸、資源復育與生態保育並行、擴大參與團體潔淨海岸、以科技監控達到污染防治、循環利用創造藍色經濟、以環境教育為主軸打造生態旅遊,朝向與環境共生、與產業共榮,與社會共享的永續海岸邁進。

陳副局長指出,桃園的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橫跨大園區與觀音區,全長8.1公里,面積284公頃,是全臺灣最大最完整的海岸沙丘地形。為了落實「地景保育」、「地景旅遊」、「環境教育」及「社區參與」之地質公園四大核心價值,市府在地景保育方面,以有效管理取代嚴格管制,將地質公園分成核心區、復育區及一般區等3區,核心區具有最完整沙丘型態,僅供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申請使用;復育區為掩埋場所在地,並進行環境監控,僅工作人員可進入;一般區開放民眾自由進出,提供休閒遊憩使用,海管處自去年開始執行管理維護計畫,落實分區管理及申請許可制度。

陳副局長說,目前已透過專業學術機構及公民科學家參與,定期監測及掌握沙丘變動情形,維護沙丘地景,並整合自然地景、歷史人文等環境資源,在大園區潮音北路及觀音區忠孝路打造兩條觀景步道,讓遊客近距離體驗沙丘之美,同時新建1座全長200公尺的「許厝港自行車景觀大橋」,今年11月完工後可連結許厝港濕地與草漯沙丘地質公園,全力發展沙丘地景旅遊。

陳副局長表示,為推動環境教育,市府活化觀音濱海遊憩區舊遊客中心,轉型為草漯沙丘觀音展示館,並委託在地的樹林社區發展協會經營管理,110年9月正式開館營運,111年1月取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場所認證,截至目前參觀人數已突破3萬人。市府與社區合作透過工作坊協力開發植物葉脈書籤、星沙瓶製作、植物拓束口袋等有趣DIY課程及具在地元素產品,共同創建草漯沙丘地質公園品牌。同時招募志工成立海岸巡護隊清除海灘垃圾,設立里海學堂培訓生態解說員,期望未來在地方社區的自主守護之下,配合環境教育推廣地景旅遊,扶植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讓人與地景和諧共存,使地質公園永續發展的理想逐步成長實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夏榮生處長說,台灣因四面環海且位於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上,造就許多獨特性及代表性的地質地形景點,為了保存多樣性的獨特地形、地質,提供可永久觀察、教育及科學研究價值的場域,目前全國已成立9座地質公園,臺灣地質公園學會於民國100年參考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及歐洲地質公園網絡模式,成立臺灣地質公園網絡,建立地質公園間的交流與溝通的管道,提升全民對於地質公園的認識、參與。

臺灣地質公園學會林俊全理事長表示,臺灣自88年起開始推動地質公園運動,105年將地質公園納入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文化資產類別,目前已公告指定之馬祖、草嶺、桃園草漯沙丘、澎湖海洋、臺東利吉惡地、東部海岸富岡、野柳、龍崎牛埔惡地、高雄泥岩惡地等9座地方級地質公園,另有雲嘉南濱海、和平島、九份金瓜石水湳洞、鱉溪等地也加入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本屆網絡會議在桃園辦理,很開心今天看到很多桃園在地社區出席分享地方產品及經營管理經驗,希望之後能看到更多新血挹注,讓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有更多元的創意及成效。

海管處表示,第22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今年首次在桃園舉辦,有來自臺灣各地質公園相關社區及政府機關約230人齊聚中央大學大講堂,桃園石滬協會、新屋愛鄉協會、樹林社區發展協會、大園環保協會、永興社區發展協會也報名參加,與其他地質公園伙伴交流學習。本次會議內容包括論文分享、網絡成員座談、攤位成果展覽、地質公園產品競賽等,活動規劃非常多元,海管處林立昌處長也獲邀以桃園海岸治理成果為題於會中進行專題演講,分享政府與社區合作的成功經驗,15日議程也特別安排與會人員走訪草漯沙丘白沙屯觀景步道,以及蚵間石滬觀滬步道,宣傳提升草漯沙丘與新屋石滬的能見度,未來將持續與各地質公園、社區及專家交流,並鼓勵社區踴躍參加地質公園網絡會議,學習如何結合在地故事,開發優質產品,透過包裝行銷促進地方創生,成為社區的驕傲。

今日與會貴賓包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夏榮生處長、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副局長陳增祥、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組長侯進雄、內政部營建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六孔站黃光瀛主任、交通部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施照輝主任、連江縣政府產業發展處副處長劉剛、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工程處處長林立昌、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教育研究組組長駱淑蓉、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教授林俊全、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劉瑩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王文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蘇淑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林宗儀、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顏宏元教授、中華民國應用地質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王豐仁、連江縣馬祖地質公園協會會長林俊惠、利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月琴、台東縣地質公園協會理事長曾阿粉、臺南市龍崎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高翠蓮、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理事長黃惠敏、高雄市內門區內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龔文雄、吉拉米代部落文化產業協會理事長騰莫言‧基鬧、新空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湯錦惠均出席與會。

新聞發布: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工程處長林立昌0910285161
新聞連繫:桃園市政府環保局公關室主任鄭一帆 0965066105

 

 

 

 

桃園海岸治理有成,21委員功成交棒

今(4)日是第二屆桃園市海岸管理委員會最後一次委員會議,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委員至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觀新藻礁、新屋石滬等4個生態亮點實地參訪,並由桃園副市長李憲明親自頒發感謝狀,感謝第二屆委員的辛苦付出,委員對於海岸治理成果也都給予高度肯定,盛讚是全國各縣市政府的表率,希望未來透過國際交流,讓世界看見桃園。

李憲明副市長說,海岸治理分屬不同法規及不同機關,面臨的問題錯綜複雜,為使治理策略更加周延,除成立專責管理單位海岸管理工程處外,並邀集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民間團體代表及政府機關代表共21位委員組成海岸管理委員會,每半年召開1次會議。透由委員諸多建言及創新思維,續由海岸資源保育專案小組制定關鍵績效指標落實及追蹤,且達成各權責機關橫向溝通聯繫,讓桃園海岸4大明珠-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觀新藻礁及新屋石滬發光發亮,並加強基礎建設將明珠串聯成鏈,營造桃園海岸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廊帶,提升在地認同感及海洋素養,促進地方創生。

李副市長表示,為了保護珍貴的生態資源,首要工作就要讓海岸恢復乾淨,市府海管處自107年起便開始招募培訓海岸巡護志工、海洋環保艦隊及環保潛水隊,結合民間的力量一起來幫忙,桃園海岸經過1,000位淨海志工三年多來的辛勤努力,海岸潔淨度大幅提升,根據大潭發電廠進水口汲入垃圾量的統計資料顯示,近三年來大幅減少了七成;桃園海灘垃圾密度也減少了五成,榮獲行政院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地方政府組全國特優的肯定。清理的海洋垃圾包括玻璃瓶、寶特瓶、漂流木、廢漁網、保麗龍等,海管處在今年6月更與亞東綠材等7家桃園在地企業組成藍海循環再生聯盟,建立海廢再利用平台,將海廢做成各類商品形成有產值的商業模式,達成海廢不廢的目標。

李副市長指出,許厝港濕地生態復育工程成功營造自然感潮濕地22公頃,每年造訪水鳥已突破1萬隻,是復育前的2.3倍,鳥種紀錄更增加至241種。桃園市野鳥學會與中油公司合作,復育二級保育類小燕鷗繁殖棲地,小燕鷗繁殖成功率從109年的70%提升至110年的90%,創下歷史新高,尤其是竹圍漁港北堤已成為全國繁殖數量最多的重要棲地。 此外,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全國生態最好、殼狀珊瑚藻純度最高的藻礁生態系,經由執行貓頭鷹專案、生態保育隊、巡護工作站等多項實質保護作為,物種數從劃設前的129種大幅提高至110年底的345種,物種多樣性成長2.7倍,並在北緩衝區發現28株柴山多杯珊瑚,最大面積高達600cm2。

李副市長強調,為了確實掌握海岸環境資訊,首創全國佈建海岸環境即時監測網,目前已完成6座海岸水質監測站、2座海象監測站、36組岸際CCTV及3台無人機(UAV),所有數據畫面均匯入海岸環境監測科技中心,運用物聯網(IoT)技術,是目前全國最完整的海岸環境資訊管理平台,有效掌握環境變化趨勢及強化污染預警效能,未來將再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提升大數據分析預測能力。

李副市長指出,新屋石滬是臺灣本島最大的石滬群,目前僅存11座,今(111)年已完成修復10座,並公告登錄蚵間1、4、5號石滬為文化景觀,目前已有6座石滬依法受到保護,而桃園石滬協會也獲審議通過成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明(112)年將籌劃拍攝石滬修造技術紀錄影片,傳承新屋百年石滬文化。另草漯沙丘全長8.1公里,彷如臺版撒哈拉沙漠,是全國最寬廣,保存最完整的沙丘自然地景,市府僅耗時2年就公告指定為地質公園,這是桃園市第一座,全國第三座的地質公園,也是全國唯一以海岸沙丘為保護標的的地質公園,是一輩子一定要來一次的天然秘境。

李副市長說,為了提升海岸休閒服務品質,市府持續推動各項建設,於新屋打造觀滬步道及觀滬平台,讓遊客欣賞新屋石滬之美,連通濕地與沙丘的許厝港自行車景觀大橋將於今年底通車。同時市府也在沿海各景點打造24座5星級濱海景觀廁所,採遠端智慧化管理,提供遊客乾淨便利的如廁空間。未來在海岸南北兩大軸心將分別設置許厝港及永安低碳轉運中心,提供遊客諮詢、停車場及自行車租賃等服務,並藉由自行車道串聯海岸景點,以低碳樂活的方式暢遊海岸線,帶動地方觀光發展。此外,市府也將執行「後湖逐浪天梯計畫」,打造1條長約2公里的天然拋石護岸,並首創全國利用海浪動能吹奏優美樂章,營造多元親水空間,讓民眾親近海洋,進而愛護海洋。

環保局長呂理德說,市府將桃園海岸長期荒廢的老舊建物重新整修,活化轉型為各類環教場所,並積極輔導在地社區經營管理,在短短2年內已有5處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明(112)年度將再申請後湖溪親水園區及新屋濱海植物園,建構全國最大的海岸生態教育廊帶。另為推廣海洋環境教育,110年開設「里海學堂」,針對不同對象研發各式課程及教材,並招募培訓種子教師走入校園,散播環境教育的友善種子。今(111)年4月更與國際知名的線上旅遊平台KKday合作,推出多條極具特色之環境教育生態遊程,並建置「桃園ALL好遊」網站加強行銷,希望帶動當地生態旅遊產業發展,促進地方創生。

海管處說,桃園海岸治理成果豐碩,去(110)年12月發表桃園海岸治理成果專刊(2016-2021),鄭市長親自上台分享治理經驗,獲得很大的迴響,今(111)年9月再於中央大學辦理桃園海岸永續治理論壇,邀請產、官及學界針對海岸生態保育、海域智慧監測、海洋污染防治及海岸環境教育等4大主題,進行對談與交流,明年將規劃辦理國際論壇,與國際接軌,讓世界看見桃園!本次委員視察後提供的寶貴建議,市府也將納入海岸治理策略參考,在所有委員的期許及祝福下,最後一次委員會議圓滿落幕。

本次出席會議之委員名單包括:李憲明副市長兼任副召集人、環保局局長呂理德、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副局長林玉祥、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榮譽講座教授方力行、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培芬、萬能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副教授林水泉、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俊全、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陳璋玲、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所長黄志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蘇淑娟、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桃園市新屋區海洋客家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黄裕聖。

新聞發布: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工程處長林立昌0910285161
新聞連繫:桃園市政府環保局公關室主任鄭一帆 0965066105

 

愛鄉協會修復深圳1號石滬 傳承新屋百年石滬文化

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今(25)日與楊梅東區扶輪社於新屋石滬故事館共同舉辦體適能健走活動及深圳1號石滬竣工典禮,黃治峯秘書長特別到場致意,肯定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志工團隊不辭辛勞歷時2年修復深圳1號石滬,也感謝楊梅東區扶輪社結合淨灘舉辦健走活動,不僅傳承新屋百年石滬文化,也鼓勵更多人走出戶外,一起體驗新屋石滬之美。

 

黃治峯秘書長說,新屋石滬僅留11座較完整,9座位於蚵間里,2座位於深圳里,是台灣本島最大的石滬群,市府在108年4月8日將新屋蚵間石滬群中現況較佳的2、3、6號石滬,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登錄為文化景觀,加強對石滬的保護,市府自108年起委託桃園石滬協會修復6號石滬,109年修復1、2、3號石滬,110年修復4、5號石滬,今年修復7、8、9號石滬,總計9座蚵間石滬已全部修復完成,110年起委託新屋愛鄉協會修復深圳1號石滬,今年也已修復完成,希望愛鄉協會能夠再接再勵於明年開始修復深圳2號石滬,蚵間1、4、5號石滬目前已獲得文化資產審議會審議通過,預計今年底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蚵間7、8、9號及深圳1號也準備於今年底前提出申請。

 

黃秘書長表示,原為警察局哨所及宿舍的蚵一哨所,市府投入637萬元,於109年整建活化轉型為新屋石滬故事館,110年3月正式開館,委託愛鄉協會管理營運,讓故事館同時兼具環境教育及觀光休閒功能,目前已有超過8萬人參訪,今(111)年1月更取得「新屋石滬」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愛鄉協會不僅結合海洋資源和再生資訊,打造一系列循環利用木作坊、海洋廢棄物塑料再生工作坊課程,利用廢棄寶特瓶蓋成功加工製成繽紛手機架鑰匙圈及繽紛石滬等多款DIY材料,更與周邊景觀整合,讓更多人在欣賞海岸美景之餘,體驗並熟悉在地文化特色,建立良好的教育與認知帶領民眾體驗桃園海岸各特色戶外學習樂趣,提升一般民眾對於石滬的關注度。

 

黃秘書長指出,石滬是先民利用潮汐差的自然捕魚方式,後來隨著動力漁船出現後,逐漸失去經濟價值而年久失修,傳統石滬修護工法也面臨失傳的危機,石滬漁法與文化和生產價值也都逐漸凋零及遺失,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積極號召地方鄉親成立石滬修護志工隊,耗時2年投入30餘位匠師,動員超過1,630人次,才終於完成深圳1號石滬的修復工作,得以重現先民時期的石滬樣貌。

 

楊梅東區扶輪社劉定唐理事長表示,因為受到愛鄉協會團隊對環境教育的堅持所感動,特別策劃這次體適能健走的淨灘及淨林活動,結合社會公益及石滬文化,大家一起走下海灘彎腰撿拾海廢,再將海廢交由愛鄉協會把海廢變身為一系列海廢姊妹花袋,真正實現把海廢變黃金,內心非常感動。

 

愛鄉協會表示,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及勞動部等各單位實質資源的支持之下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及在地創生,同時與學校共同合作開發環境教案,並在海管處協助下,與周邊的笨港國小、永安國小、永安國中、新屋高中、龍華科技大學、中央大學結合,共同推廣新屋百年石滬文化,傳承先民充滿智慧的修滬技藝。

 

今日包括桃園市政府秘書長黃治峯、立法委員黃世杰、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長呂理德、農業局副局長江富貴、海岸管理工程處長林立昌、新屋區長姜義坤、永安國中校長古如毓、埔頂國小校長姜禮琪、永安國小校長徐大川、國立中央大學顏宏元教授、李宗勳老師等均出席與會。

新聞發布: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工程處長林立昌0910285161
新聞連繫:桃園市政府環保局公關室主任鄭一帆 0965066105

 

 

2022桃園海岸永續治理論壇登場,產官學界齊聚中大,分享治理經驗

桃園市政府於今(19)日假國立中央大學舉辦「2022桃園海岸永續治理論壇」,邀請產業、官方及學界等3股力量,針對海岸生態保育、海域智慧監測、海洋污染防治及海岸環境教育等4大主題,提供精彩演說及會談,激發桃園永續海岸治理的創新思維。此外,在論壇正式開始前,桃園市政府與中央大學共同簽署「USR合作協議書」,藉由互惠合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打破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藩籬,鼓勵師生組成計畫與執行團隊,主動走入海岸社區,發掘在地特色DNA,培育在地創生人才,創造就業與創業機會,減緩城鄉失衡,促進海岸地區之永續發展。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以往的海岸線因欠缺全盤與整體性規劃,以及戒嚴時期的海禁政策,導致民眾不敢親近,甚至不敢靠近。市府在106年率全國之先推出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以前瞻視野、創新思維作為海岸治理的指導方針,107年成立海岸管理工程處,專責辦理海岸管理事務,成立4年多以來,已讓桃園海岸地區的風貌脫胎換骨。

鄭市長指出,桃園海岸總長46公里,除了藻礁、濕地、沙丘等珍貴自然資源,還有石滬群、客家牽罟等獨特海岸文化。市府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自然與文化資產,103年公告「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除了與環保署共同執行污染源督察外,亦結合在地社區及海巡署北部分署的力量共同巡護及加強取締破壞藻礁的不法行為,市府團隊盡最大努力維持生物多樣性,不僅觀新藻礁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增加2.7倍、大潭電廠周邊也提升2倍以上,這是相當明確的成果。此外,針對大潭藻礁及白玉藻礁區,市府也自110年起投入近3,000萬元委託中央大學、海洋大學及中興大學執行藻礁生態調查研究計畫,以作為未來評估劃設保護區或採用其他復育作法的決策參考,市府以積極的態度一層一層揭開桃園海岸藻礁生態系的神秘面紗;104年公告「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拆除非法魚塭,進行「以鳥為本」棲地復育工程,目前濕地面積已新增38公頃,並設立濕地保育工作站及生態保育隊,藉軟硬體管理併進,使得水鳥種類、數量大幅成長,每年造訪水鳥突破1萬隻,較濕地復育前成長2.3倍,許厝港濕地被國際鳥盟評為重要野鳥棲地;108年登錄新屋蚵間2、3、6 號石滬為文化景觀,今(111)年持續將蚵間1、4、5號石滬依文資法列冊追蹤並於5月公告「新屋石滬群使用管理規範」,預計 (112)年將11座石滬全部修復完成,維持新屋石滬群的原始樣貌及確保生態環境完整性,讓「海上長城」的榮景永在;109年公告「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是全國唯一以沙丘為保護標的的地質公園,除落實分區管制及許可申請制度、結合社區擔任公民科學家參與量測沙丘地形外,今(111)年更以無人機光達掃描方式監測全面的沙丘移動情形,並預計在10月籌辦「第22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讓南北緜延8.1公里、高度達20公尺的「臺版撒哈拉沙漠」壯闊美景,藉交流而行銷國內外。

鄭市長強調,為了提升海岸及海洋監測能力,市府率全國之先,108年啟用海岸環境監測科技中心,整合海岸水質監測網、海象監測網、海洋污染天眼監控系統及CCTV海岸即時監控系統,運用物聯網(IoT)技術,結合資訊整合、環境監控、沙盤推演及媒體展示等多元功能,將所有環境監測數據以人工智慧演算法(AI)整理、儲存、處理,達到海洋污染擴散模擬、海水水質污染預警、海洋環境品質預測及危險海象即時示警等4大功能。並自109年起規劃在11條重點河川出海口佈建水質自動測站,今年底前將設置6站,預計於113年全部設置完成,如有發現水質異常,系統會立即通報稽查人員前往追查污染來源,提高污染預警能力,長期檢測數據亦可提供研究分析,建立水質水量基礎資料,做為擬定海岸管理決策的參考依據;市府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及國立中央大學於109年7月合作佈建海象即時監測網,將於桃園海岸設置5座海象高頻雷達站,全天候監控風場、波浪、海流,首座觀音白玉站已於今(111)年6月正式啟用,對於海洋污染物擴散模擬、救災搜救的追蹤預測,以及危險海象警示等都有非常大的助益。

鄭市長表示,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在桃園海域設置2座卸油平台及正在施工的觀塘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是市府對於海洋污染防治工作不可或缺的得力夥伴,除每年配合參與海洋污染災害實兵演練,並確實依照緊急應變計畫落實應變量能之管理,減少海污事件的發生。此外,市府自107年起開始陸續招募成立16支海岸巡護隊、3支海洋環保艦隊及6支環保潛水隊,總共近1,000位志工共同清理海灘、海漂及海底垃圾。109年迄今也已設置7條河川出海口垃圾攔截網,預計113年全部設置完成,有效從源頭阻擋垃圾進入海中。經過3年多的辛勤努力,桃園海岸的潔淨度大幅提升,根據大潭發電廠進水口汲入垃圾量的統計資料顯示,海漂垃圾已從108年的190公噸驟降至110年的59公噸,大幅減少了七成;桃園海灘垃圾密度也從108年的6公斤/100平方公尺降至110年的3公斤/100平方公尺,大幅減少了五成。現在海岸變乾淨了,生態也回來了,因此,連續2年獲頒行政院「向海致敬-海岸環境清潔維護計畫」全國考核特優的殊榮。

環保局長呂理德表示,為了提升全民海洋環境教育,本局海管處將海岸地區的閒置空間活化轉型為環境教育場館,5大教育場域已全數於今(111)年1月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達成桃園里海環境教育之重要里程碑;今(111)年12月底前將再新增後湖溪親水園區、新屋濱海植物園等2處提出申請。為推廣海洋環境教育,110年4月開設「里海學堂」,籌編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觀新藻礁、新屋石滬及海客文化、海濱植物等5大教材,針對不同族群開辦「海洋教育戶外遊學課程」、「海岸生態解說員菁英班」、「海洋大師專題講座」及「走讀校園巡迴」等課程,讓參與者除了從平面書本學習知識外,更能與親身體驗互相結合。今(111)年4月更串聯里海、里山環境教育場域,結合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及在地產業,推出10條極具特色之環境教育生態遊程。在面對後疫情時代,運用數位科技將零接觸經濟應用於里山里海旅遊商品,除與國際知名之線上旅行社平台KKday簽署桃園市生態旅遊推廣合作意向書,提供線上預訂之新通路,同時建置「桃園ALL好遊」專屬網站加強行銷,包括早鳥優惠、快閃遊程抽獎、加入會員抽好遊等促銷活動,希望帶動當地生態旅遊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甚至吸引年輕人鮭魚返鄉,促進地方創生。

國立中央大學吳瑞賢副校長致詞時表示,桃園海岸擁有得天獨厚的景觀與豐富的文化蘊涵,桃園市府已不遺餘力的投入大量資源,積極推動海岸發展,並結合在地社區團體,推動各項保育與環境永續政策,成為北部首屈一指的環境教育基地,也達成讓桃海翻轉的重要目標。而適時的引入外部的力量與創新做法,可以讓桃園海岸再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中。尤其桃園市擁有豐沛的高等教育資源,透過跨界跨域的密集交流,年輕學子帶來的活力將會激盪出更多新的想法和創意,開啟更多的可能。未來我們與桃園市府合作事項包括海客文化調查保存,推動客庄文創及社區發展、運用學術專業技術,監測海岸生態及環教轉譯、多元活用場域特色,強化社區永續及行銷觀光、並導入學生參與創意,提升地方創生及里海價值。今(111)年度的青年蹲點創生計畫屬於試辦的性質,將會針對試辦過程中所發掘的各項優缺點做綜合的評估,未來將結合桃園市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鼓勵學生除了在自己專業領域持續研究創新外,更主動積極與當地社經及產業發展結合,將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帶動所在地區繁榮與發展。

今日出席貴賓包括經濟部曾文生政務次長、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宋欣真副署長、國立中央大學吳瑞賢副校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許泰文校長、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李順欽董事長、邱家守副總經理、桃園煉油廠季存厚廠長、液化天然氣工程處黃榮裕處長、海巡署北部分署覃仁勇主任秘書、第二海巡署隊林稜雁隊長、第八岸巡隊林聖仁組主任、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秦新龍組長、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桃園辦事處張仁新專員、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呂理德局長、農業局郭承泉局長、國立中央大學錢樺教授、李俊福教授、顏宏元教授及黃志誠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蘇淑娟教授、國立海洋大學方天熹教授、吳靖國教授、李孟洲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盧道杰副教授、范光龍名譽教授、李培芬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陳璋玲教授、劉大綱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許民陽榮譽教授、海岸巡護隊、民間淨灘團體、里海學堂講師等貴賓共襄盛舉。

 

 

 

桃市府與中央大學共同簽署USR合作協議書 鄭市長頒獎表揚暑期青年海岸蹲點創生績優團隊

鄭文燦市長於今(19)日代表桃園市政府與國立中央大學吳瑞賢副校長簽署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合作協議書,並頒獎表揚來自開南大學、中央大學、萬能科技大學、龍華科技大學及中原大學等5所大學的暑期青年海岸蹲點創生績優團隊,希望鼓勵更多大學生走出校園,透過青年生力軍的投入,使大學教育與海岸議題產生連結,藉由跨學科、跨校際、跨領域的師生共同合作,一起走入沿海社區,協助社區居民保存在地文化,推動社會企業以及保育自然資源,建立完善的環境教育場域,推動生態旅遊,讓桃園海岸永續發展。

海岸管理工程處林立昌處長表示,為了鼓勵學校師生組成計畫執行團隊,主動走入海岸社區,發掘在地特色DNA,培育在地創生人才,協助社區發展出自我特色與價值,市府特別與國立中央大學簽署USR合作協議書,透過「人才培育」與「在地連結」方式,引導大學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願意返鄉服務,創造就業與創業機會,促進地方創生,帶動海岸永續發展。

林處長說,今(111)年首度規劃與桃園市大專院校合作試辦桃園暑期青年海岸社區蹲點創生計畫,邀請大學師生利用暑假到桃園海岸社區蹲點,認識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觀新藻礁、新屋石滬、海洋客家牽罟等5大環教場域,在社區蹲點服務的同時,一手紀錄和社區朋友變成一家人的生活點滴,從在地的角度說出最道地的社區故事,在long stay中嘗試用新的角度看這個社區,也反思自己能為這個社區貢獻甚麼?各組學生於蹲點期間,以文字與影像紀錄在地故事,分享在地體驗、觀察與感受,並將貼近社區生活的故事,製作至少15分鐘的紀錄片,讓社會大眾聽見在地的聲音。

海管處表示,經專家學者針對各組師生蹲點創生成果進行評選,其中「社區紀錄片獎」、「最佳服務獎」及「網路行銷獎」分別由開南大學電影與創意媒體學系楊仕薇及黃品翔同學(指導老師:黃品堯)、龍華科技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系許育嘉及許哲偉同學(指導老師:林念鞍)及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白弘得及紀清耀同學(指導老師:黃文宗)獲獎,各獲頒新臺幣1萬5,000元獎金。

 

 

2022浪漫桃海攝影活動 30對情侶在新屋雙心見證愛情

2022浪漫桃海攝影活動 30對情侶在新屋雙心見證愛情

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工程處今(17)日在新屋區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前的愛心海岸舉辦「2022浪漫桃海攝影活動」,特別邀請知名婚紗攝影師為30對幸運的情侶,在新屋雙心海岸前甜蜜合影,共同留下愛的見證,當天洋溢著幸福氛圍,海岸管理工程處林立昌處長祝福所有佳人永結同心、幸福一輩子。

桃園海岸有許多生態亮點,包括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觀新藻礁、新屋石滬等,一年四季任何時候都非常適合拍出美照,草漯沙丘因沙紋優美,景緻壯麗,是台版撒哈拉沙漠;許厝港濕地是北台灣最大的海岸型濕地,每年入冬後群鳥飛翔,非常壯觀;新屋石滬是台灣本島最壯觀的石滬群,是先民捕魚的智慧,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觀新藻礁在夕陽映照下閃閃發光,是海洋生物的育嬰房,每逢假日總是吸引許多人前來朝聖,更是網紅打卡,達人攝影,偶像劇取景不容錯過的絕佳秘境。

海管處林立昌處長說,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前的海岸因為侵蝕嚴重,導致緊臨海邊的雙心裝置藝術隨時有傾倒入海的風險,因此,海管處已規劃在今年底前進行海岸防護工程,將既有廢棄電桿拔除,做成緩坡搭配養灘,雙心裝置藝術為配合工程施作,將暫時移至他處。因此,本次特別邀請知名婚紗攝影師,為30對情侶或夫妻在雙心前留下愛的見證,象徵兩人此情此生永不渝。

海管處表示,「2022浪漫桃海攝影活動」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只要兩人彼此相愛,就可上網報名,公告不到十天就湧進122對情侶報名,並由電腦隨機抽出30對幸運的情侶,機會非常難得,當天拍照現場還有準備精美點心提供品嚐,更有機會將幸福大禮包帶回家,而這次沒抽中的朋友也別氣餒,明年將會繼續辦理,請隨時關注官網最新資訊,以免向隅。

2022浪漫桃海攝影活動 30對情侶在新屋雙心見證愛情

2022浪漫桃海攝影活動 30對情侶在新屋雙心見證愛情

1 2 3 4 5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