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常見動植物介紹

Home / 海洋教育 / 海岸生態旅遊 / 濱海常見動植物介紹

濱海常見動植物介紹

物種名稱、簡介及照片

物種名稱 簡介 照片
水筆仔(Kandelia obovata) 水筆仔,紅數科水筆仔屬。高可達7公尺,樹皮帶灰色或為紅褐色,平滑,具有多枝條,葉對生,並且有著生胎生苗,胚軸長12-25公分。在臺北關渡、新竹新豐紅毛港、苗栗竹南中港溪河口、臺中清水大甲溪河口及嘉義東石朴子溪河口等河口泥灘地皆有分布。在許厝港濕地主要分布於新街溪河口左岸道路旁的泥灘地。 水筆仔
海茄苳(Avicennia marina) 馬鞭草科海茄苳屬,多年生常綠小喬木,葉對生,卵形,長3-8公分,寬2.5-5公分,有短柄。具呼吸根。花腋生,花期5-8月,花冠4裂,橙黃色。果卵形,芒果狀。分布於臺灣西部河口,廣布於新竹紅毛港至屏東大鵬灣的沿海泥灘地。可在許厝港濕地紅樹林復育區中發現。 海茄苳
馬鞍藤(Ipomoea pes-caprae) 旋花科牽牛花屬。藤本,莖蔓生且匍匐地面,具卷鬚,每節生不定根。單葉互生,具葉柄,葉長3-10公分,圓形,葉基淺心型,葉尖深裂,全緣,厚革質。為防風定砂植物,為海岸沙丘前緣的植物,且一開花便是整片沙丘,故有”海濱花后之稱”。在許厝港濕地海岸上可以發現。 馬鞍藤
大白鷺(Ardea alba) 全身體羽白色,夏季下頸和肩有細長的簑羽;喙黑色,眼先呈藍綠色;跗蹠黑色。冬季和非繁殖個體身上無簑羽;喙黃色;眼先黃色。棲息於沼澤地、湖濱、河畔、池塘及海岸潮間帶泥灘地。 大白鷺
中白鷺(Mesophoyx intermedia) 全身體羽白色,喙長比小白鷺和大白鷺都短;喙呈黑色;眼先為黃綠色;腳黑色。中白鷺在台灣是普遍常見的冬候鳥。桃園的近海水域,包括池塘、 河口和沼澤地等均可見其蹤跡。覓食時多靜立於水邊或淺水中,等待獵物游近後啄食。 中白鷺
小白鷺(Egretta garzetta) 體長約61公分,全身白色,嘴與腳黑色,腳趾黃色。是臺灣最容易看到的鷺科之一,常出現於河口濕地、沼澤、水田、魚塭、溪流等各種水域,單獨到成群活動都有,也會與其他鷺科混群。繁殖季時常和黃頭鷺、夜鷺一起成群在平地的樹林繁殖,形成鷺鷥林。另也有部分為候鳥族群。 小白鷺
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 體長約58-65公分,身形圓胖,頸子常縮起偶爾才深直。嘴黑色,腳黃色,成鳥頭頂與背部藍黑色,其餘部位大約為白色到灰白色;幼鳥則全身褐色,並佈有白色斑點。常單獨或成群出現在河口沙洲、魚塭、池塘、河流等各類水域,白天與晚上都能看到活動的個體,飛行時常發出沙啞的「嘎~嘎~」聲。 夜鷺
東方環頸鴴(Charadrius alexandrinus) 體小圓胖的水鳥,頭與背部為淺褐色,腹部與臉的一部份為白色,頸環也是白色,因而得名「環頸」,腳與嘴暗色。臺灣普遍的冬候鳥,少部分夏季留在臺灣繁殖,近年來許厝港皆有紀錄到繁殖族群。成群出現於河口沙洲、泥灘地、水田等水域,有時甚至可達一千隻以上,是本處數量最多的度冬鳥之一。覓食時常快步奔跑一段距離,再低頭啄食節肢動物等。 東方環頸鴴
唐白鷺(Egretta eulophotes) 全身雪白,腳黑色,腳趾黃色。繁殖季時嘴橘黃色,眼先淺藍色,頭後長有數根類似頭髮的飾羽,與其他白鷺可從上述特徵區別。在台灣主要見於春秋兩季,尤以春季較容易看到,出現於河口沙洲、魚塭等水域,常小群混於其他白鷺中,常有「歪頭」小跑步的特殊覓食行為。屬於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的鳥種,估計全球只有3000隻左右。許厝港濕地是臺灣觀賞唐白鷺的主要據點之一。 唐白鷺
彈塗魚(Periophthalmus modestus) 全身大致灰褐色,胸鰭特化,適於在泥灘地上爬行。棲息於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的潮間帶區域,漲潮時會躲在洞穴內,退潮時才會出來在泥灘地上活動、覓食。皮膚可以協助呼吸,保持皮膚濕潤就可以離開水較長的時間。食性為雜食性,以底棲碎屑、有機質、浮游動物等為食。 彈塗魚
角眼沙蟹(Ocypode ceratophthalmus) 為臺灣最大型的沙蟹,成蟹眼睛上方具有角狀突起,因而得名。背甲紅褐色,方形,生活於潮間帶開闊的沙灘地,會挖掘洞穴為居。除攝食沙中的有機質及動物屍體外,也捕食招潮蟹或和尚蟹等各種螃蟹,可於洞口附近發現吃剩的殘骸。幼蟹的角狀突起常不明顯,故易被誤鑑定為斯氏沙蟹,可依靠眼睛顏色來判定種類,斯氏沙蟹眼睛均為深咖啡色而角眼沙蟹則為灰褐色。在許厝港濕地海岸上可以發現。 角眼沙蟹
灰斑鴴(Pluvialis squatarola)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額部眉線以上、頸側至上胸為白色,背面自頭頂、後頸、背至腰部為黑色羽帶白色邊 緣。東亞族群繁殖於北極圈凍原,冬季遷移到日本 、中國沿海、東南亞、菲律賓及印尼。台灣主要分布於新竹、台中、彰 化、嘉義及台南的海岸濕地。出現在海岸、河口沙灘或泥灘,以西海岸的數量較多。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桃園許厝港濕地有出現記錄。 灰斑鴴
高蹺鴴(Himantopus himantopus) 雄鳥繁殖羽額白色,頭頂及後頸黑色,與前頸的白色部分界線分明,尾白色有灰色橫斑。雌鳥背面為褐色,翼為黑色,眼黑色,喙細長黑色,腳長深粉紅色。全球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及北美洲、大洋洲。台灣分布於平原的河口、水稻田及魚塭等。於桃園地區在海岸地區的水田皆可發現其足跡。 高蹺鴴
喜鵲 (Pica pica) 喙黑色,頭至頸部、背部、胸部黑色有光澤,肩羽、腹部白色,翼的覆羽及次級飛羽是有光澤的暗藍色,初級飛羽白色,羽軸、較窄側的 羽枝及羽尖黑色,形成大型白斑。尾長,兩側短中央長,呈凸型藍綠色,尾下覆羽黑色。廣泛分布於歐洲與亞洲。台灣北部、西部的低海拔地區分布相當普遍。低海拔平地或山丘的農村附近,近年普遍出現在都市中,桃園海岸地區皆可發現。 喜鵲
綠繡眼(Zosterops japonicus) 體長約 11cm,背面大致為黃綠色,白色眼圈明顯,眼先有一道黑色帶,前額稍黃,喉至上胸黃色,下胸及腹部白色,尾下覆羽黃色,虹膜紅褐色,喙黑色,腳呈鉛灰色。台灣分布於全島城鎮、平原、丘陵。非常適應人類營造的綠地環境,包括公園、校園、庭園、行道樹、 果園等皆是綠繡眼可以生活的棲地類型。 綠繡眼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桃園海岸地區廣泛分布。 綠繡眼
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 體長約 23cm,雌雄鳥同型,頭部黑色,無額叢冠羽,眼周圍裸露無羽,為鮮黃色裸皮,眼後部分呈箭矢形。背部咖啡色,尾黑色末端呈白色。棲息於平原及丘陵具開闊裸地及短草地之處,如農地、河川地、高爾夫球場、都市內的公園、校園、停車場、公路旁等,桃園海岸地區的草地、住家、農田等地區廣泛分布。 家八哥
澤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 澤蛙又稱為田蛙,體長約4-6公分,澤蛙的上下唇有深色的縱紋,背部有許多長長短短的棒狀突起,一般是褐色或深灰色。雄蛙有單一鳴囊,但因鳴囊中間有一分隔,所以看起來很像一對外鳴囊。春夏兩季比較容易聽到牠們時高時低、變化多端叫聲。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連續數十個「嘓、嘓...」;但在兩隻對叫的時候,叫 聲則變成「嘓嘓-嘓嘓-」或「嘓嘰、嘓嘰」。是台灣平地最常見的青蛙之一,喜歡棲息在稻田、池塘、湖沼及水 溝附近,為桃園海岸地區常見的兩棲類。 澤蛙
貢德氏赤蛙(Hylarana guentheri) 貢德氏赤蛙是大型的蛙類,身體修長,可達12公分。上下唇皆白色,鼓膜周圍白色。身體背部棕色或淺褐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背側褶,沿背側褶有黑色線條及不規則的黑斑。貢德氏赤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是如同狗叫般的「茍、茍、茍」, 聲音低濁而且大聲。因為叫聲像狗叫,所以暱稱牠們為狗蛙。繁殖期5-8 月,以夏天為主,在桃園海岸地區是數量多也廣泛分布的兩棲類。 貢德氏赤蛙
.